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一部戏曲作品的关注,不仅反映出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精神文化需求的关切,更展现出他对传统戏曲传承创新的重视。
戏曲是中国的本土艺术、中华文化的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振兴戏曲艺术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戏曲传承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擘画指引下,承载着民族精神、历史记忆和艺术智慧的戏曲,宛如一条脉络,将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紧密相连。
古韵新声
600岁昆曲正“青春”
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12岁起学习昆曲,在这一行潜心耕耘四十余载,成长为昆曲艺术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一年前,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现场,柯军即兴清唱原创昆剧《顾炎武》选段;今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柯军在发言中汇报了守正创新、薪火相传,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做法和感悟。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开辟未来。传统戏曲只有扎根人民,才能枝叶常青。”柯军介绍,青春版《牡丹亭》20多年演出500多场,收获观众百万,无数年轻人被“圈粉”,一出戏普及了一个剧种。
情牵戏曲
书写文化传承崭新答卷
戏曲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艺术媒介,戏曲现代化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古老的戏曲艺术要在当代获得良好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提质升级,在更高形态上完成现代转换。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戏曲的关怀与重视,为戏曲现代化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引导,激励着戏曲界不断探索创新,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实现华丽转身。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振兴我国戏曲艺术。
从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到推进京剧“像音像”节目录制;从扶持优秀戏曲剧本创作,到组织“名家传戏”;从推动戏曲进乡村进校园,到组织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相关部门牵头实施的戏曲振兴工程,通过教育普及和基层演出等方式,使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香港粤剧小演员利文喆展示当年给习近平总书记表演时穿的戏服(2022年5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次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又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关心粤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情况,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
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调研。对于苏州包括昆曲在内的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感兴趣。
粤剧艺术博物馆广福戏台的夜场粤剧演出,观众与演员隔湖相守,共同享受戏韵魅力(图源:求是网)
2000年,由于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的拍板,发展遇到困难的福建芳华越剧团才得以“凤凰涅槃”。习近平在调研时,对现场人员说:“芳华越剧团创始人尹桂芳等老前辈,当年在最艰难的时候,支援福建,并在福州安家落户,现在剧团发展遇到困难了,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东王村调研,了解古戏台的重建情况,观看村民们的越剧表演。他说道:“嵊州文化底蕴深厚,首先是越剧之乡,声名远播,无论在哪里都知道,知道越剧就知道嵊州。”
这次调研后,嵊州马上行动起来,成立了越剧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修复了一批古戏台,新建改建了100多个越剧戏迷角,越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步入正轨。2006年,越剧迎来百年诞辰,习近平在首届越剧艺术节开幕式的致辞中说道:“越剧不仅是浙江人民宝贵的文化财富,更是全国乃至全球华人共同珍视的民族文化瑰宝。”
第五届中国越剧艺术节闭幕演出剧照(图源: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
2005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永嘉县丽水街的东宗祠堂里的永昆传习所观看了昆曲折子戏。陪同观看的永昆老一辈艺术家林媚媚向习近平介绍了永昆的“抢救”情况,习近平关切地问道:“目前,永昆有些什么困难?”“你们现在需要多少人?”
对于戏曲人才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结合创作实践,谈起戏曲工作者在创作演出中努力践行传播传统文化,传播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总书记高兴地回应说,你的戏我看过,很有现实针对性,真正起到了繁荣发展文艺工作的作用。
在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尚长荣和中国戏曲学院学生陈卓等作为师生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院7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了为繁荣戏曲事业贡献力量的共同心声。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对他们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勉励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今年1月,在国家京剧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回信,希望他们在新起点上“传承前辈名家优良传统,践行艺术为民,坚持崇德尚艺、守正创新,让京剧艺术持续焕发时代光彩,为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希望,激励了全国戏曲、戏剧工作者,也坚定了大家为繁荣发展戏曲和戏剧事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奋斗的决心。
以戏为“媒”
架起文明对话的桥梁
戏曲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艺术载体。同时,戏曲突出表达了真善美的情感,既能做到古今对话,又能实现中外共情。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调研期间,与遂昌汤显祖纪念馆馆长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深入交流,不断叮嘱要注意挖掘和弘扬好汤显祖文化。浙江省专门派出浙江昆剧团会同遂昌代表团出访英国,把《牡丹亭》带到莎士比亚的故乡。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英国时提议,2016年“中英两国可以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以此推动两国人民交流、加深相互理解”。由此,中英两国在2016年举办了隆重纪念两位世界文学巨匠的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成就了中英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意大利。在中意两国元首的见证下,杭州与意大利维罗纳这两座“爱情之都”签署《世界遗产地友好关系协议》,开启了交流合作的新篇章。多年来,两市以爱情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戏曲作为中国鲜明的文化名片,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国际场合,以戏曲为“媒”,向世界展示独具魅力的东方美学。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扎根民间土壤最深、绽放最瑰丽的花朵之一。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戏曲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是延续民族精神血脉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面向未来,构建文化自信大厦的坚实根基。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戏曲传承发展当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与指引为灯塔,从艺术创作的守正创新,到人才培养的精耕细作,再到传播推广的多元拓展,全面激发戏曲艺术新的生命力,让戏曲跨越时空界限,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坐标,焕发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