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杨晓阳丝路四十年美术创作暨文献展在沪启幕

2025-07-08
图片
图片

开幕式现场


75日,“丝绸之路——杨晓阳丝路四十年美术创作暨文献展(上海)”在海派艺术馆亮相,展览开幕式同期举行。此次展览是杨晓阳艺术生涯中沉淀40载的深情回眸,同时也推开了一扇领略丝路魅力,对话当代艺术血液的思考之窗。


图片

部分开幕式嘉宾合影


图片

李磊致欢迎词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海派艺术馆馆长李磊在欢迎词中表示,杨晓阳是刘文西开创的“黄土画派”的继承者与开拓者,他不仅继承了“黄土画派”的醇厚笔墨,更将其与中国传统的图像视觉及西方当代的多元构成相融合,形成了其独特的视觉样式。他是勇于进取的改革者,主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做积极推广工作,身体力行实践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中国当代美术成果推广到世界各地。此次展览来到上海海派艺术馆,将其40年的艺术创作成果小结在这里进行一次规模宏大的系统展示,对上海文化艺术建设、海派艺术发展提供了力支持。


图片

曾成钢致辞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曾成钢从笔墨创作的角度对其画作进行了深度解读。他表示,杨晓阳始终保持着“黄土画派”的质朴粗粝的本色与生活气息,早期他画过很多憨厚直爽的陕西农民。其画面追求的是一种苍劲老辣的高古气象,他用线描来表现虚实、阴阳的相生相克与对立统一。他的艺术有三个“大美术”“大美院”和“大写意”。这三个“大”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也使他在美术界走向了一个大境界。杨晓阳的“大写意”深刻体现了我们本土的文化自信。“大写意”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从全球语境中去看“大写意”,实际是一种文化立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图片

许江致辞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许江表示,杨晓阳营造了中国艺术教育的一个新气象。他对于学科建设、校园建设、美术艺术建设的重视,为中国美术界的发展革新带来了全新的面貌。杨晓阳出生于西,时刻肩负着传承黄土城墙文脉的使命。他对地理历史的深刻理解、秦汉画像砖一般的苍茫笔墨,造就了其繁而不乱的画作布局、遒劲顺畅的笔墨线条。其人物神韵具有天庭饱满、天圆地方的本真之味。注重排列、重叠、分层的生动手段,呈现了古着苍润与石刻斑驳的效果。此次展览展出的2025年新作丝绸之路·人来人往系列12幅作品,如同12古碑立于馆中,葳蕤满目,观之酣然,其创作之心路与笔墨之新语,挟以磅礴气象直白地展现了创作者似“土”年华——泥一般的朴拙人物,土一般的浑茫天地的景象。

图片

夏潮致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表示,“丝绸之路”是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象征。此次展览的主题正是对这一伟大的历史文化概念与精神的生动诠释。同时也是新时代下海派文化内涵的一次丰富与拓展。杨晓阳用生命之墨谱写丝路之歌,用文化之色彩晕染文明之交融。他的作品不仅是个人艺术语言的凝练,更是千年丝路文明的当代回响。


图片

刘万鸣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讲,杨晓阳是从陕西走出的杰出艺术家,40年来,他始终围绕“丝绸之路”这一主题进行着锲而不舍的艺术创作,用画笔展现“丝绸之路”沿线,特别是陕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的乡土民俗和自然风貌。上海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自古以来一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此次“丝绸之路”主题展览来到上海是不同地域文化的一次交融碰撞,也为上海的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了感受“丝绸之路”文化魅力的绝佳契机。


图片

林茂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表示长安画派所倡导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优良传统和创作理念,在杨晓阳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他的艺术探索经历了从传统文化继承到尝试融合,再到注重主观表达的写意与精神的逐步深化,形成了循环上升的聚焦与沉淀。此次展览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一次总结,也让我们从艺术视角全面理解了这条千年古路所承载的文明交融共建的伟大历史。同时更加说明了新时代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


分享
写评论...